分类:中华文脉   阅读: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东西方文化间就存在着比较广泛的交流。河西走廊西衔中亚、东接中原,其间绿洲相连,境内有着丰富的早期文化遗存,是早期文化相互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通道,孕育并催生了早期丝绸之路的开通。

  依托“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相继对西城驿遗址、缸缸洼遗址和火石梁遗址进行了发掘,确认命名了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西城驿文化。构建了黑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和发展谱系,并就早期冶铜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马鬃山玉矿遗址和敦煌旱峡玉矿遗址的发掘,揭示了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批集采矿、选料、防御等于一体的采矿聚落址,从实物层面展示了公元前两千纪至公元前一千纪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采玉活动,对研究玉矿开采及相关的采矿技术、选料技术、行业组织、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阳关遗址的调查,新发现烽火台20余处,厘清该地区汉代边塞防御系统和行政建制,对判明阳关遗址及其附属设施具有重要价值。张掖黑水国汉代墓葬群,辨识确定了西汉中期的墓葬器物,填补了河西走廊早期汉墓研究的缺环,其墓葬特征、随葬器物组合特征及发展演变,与两京地区汉墓的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征与西安、洛阳地区汉代墓葬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原王朝对甘肃的经略及甘肃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实证多元一体

  聚焦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区域考古独具一格

  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从史前时期的氐羌到秦汉时期的戎狄、匈奴再到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突厥、吐蕃、吐谷浑、党项、回、蒙、藏等,都曾一度或长时期生活在陇原大地。

  与之相关的众多古文化遗址,真实记录了多民族最终汇聚形成中华民族,产生“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主流意识的重要进程,反映出中华民族治理体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单一走向复合,由原始走向成熟的过程。

  武威亥母寺遗址的发掘,揭示了武威地区西夏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厘清了西夏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关系。

  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首次发现唐代白葡萄酒实物遗存、木质胡床、成套铁甲胄、六曲屏风、大型木质彩绘床榻、笔墨纸砚、木列戟屋模型;首次确认吐谷浑文字、吐谷浑蓬子氏家族墓地;首次发现数量巨大且保存完整、种类多样的唐代丝织品。该墓群的发现,使我们能够从文字或实物层面,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史实,并从中窥见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

  回望百年考古路,继往开来续新篇。展望未来,甘肃省文物局将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持续推进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工作。以整理公布考古资料为抓手,重点做好考古资料的成果挖掘与价值阐释。以科技考古中心建设为契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科研环境。全面改善工作条件,初步形成田野发掘、实验室考古、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公众考古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考古研究体系。全面建强队伍力量,尽快形成涵盖考古研究、保护研究、历史研究及科学管理,多领域、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打造甘肃领军、西北领先、全国知名的科研阵地。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风起陇西》热播带火一座城 甘肃悠久历史文化引发观众关注

下一篇:甘肃简牍之西域往事:汉简里的楼兰古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