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华文脉   阅读: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陇东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南佐遗址的发掘,证实这是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其等级之高、规模之大、布局之严整均前所未见。显示陇东地区当时已进入早期国家或者文明社会阶段,为全面认识中原地区和黄土高原的文化成就提供了不可置疑的证据。该项目被列入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成果发布项目。

  灵台桥村遗址作为“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经考古发掘,表明该遗址是陇东地区具有区域中心性质的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其中玉礼器和陶瓦等建筑构件的发现是该区域文化广泛交流、文化创造力持续加强的体现。

  国内权威专家认为,圪垯川、南佐、桥村等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显示了陇山两侧是仰韶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分布区域,是距今5000年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也是探讨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早期文明化进程的关键区域。

  彰显国家气象

  汇集华夏文明的周、秦、西戎文化考古成绩斐然

  周秦是中华礼制文明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时期,也是华夏民族和帝制中国的形成时期,对中国历史走向和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甘肃是周秦考古的重镇。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先后对西汉水上游地区、渭河上游及其支流牛头河流域以及泾河上游支流红河上游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了礼县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六八图遗址,清水县李崖遗址,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张家川县西戎贵族墓地,秦安县王洼墓地,漳县墩坪墓地和宁县石家墓群等一系列早期秦文化或与秦文化密切相关的西戎和周文化遗址。大量新材料的出现,使该区域两周时期的文化面貌更加清晰,为解决前所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思路。

  周文化在甘肃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地区、泾河流域及其支流马莲河中下游、红河上游等地区。

  近年来,甘肃周文化考古以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为代表,目前的考古勘探及发掘,已初步揭露出该聚落功能、结构上的复杂性,是陇东地区两周考古的一个全新发现,对研究两周时期城邑布局与沿革、丧葬、礼制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石家及遇村遗址年代跨度大且文化序列较为完整,对于解构陇东地区两周时期政治格局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遗址文化内涵复杂,以周文化为主体,另包含有秦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因素,对于探讨两周时期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及互动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发现的墓葬、居址,是近年来两周时期聚落考古的一处重要成果,对于弥补文献有关西北地区两周封国部族记载的不足及探索义渠戎相关问题都有重大意义。石家及遇村遗址是近年甘肃周文化考古的重大项目,曾先后入围2017年和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秦文化考古主要集中在陇山东西两侧,通过十数年的探索,就破解秦人早期都邑和县治、秦人的族源、秦与西戎的关系和早期国家祭祀制度等问题有了重大突破。目前,以礼县四角坪遗址的发现较为重要,该遗址是秦统一后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是秦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仅见秦代唯一代表国家礼仪的系统性建筑实物遗存。四角坪遗址体量巨大,是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风格和气魄的重要体现。四角坪遗址的发现还是统一后秦帝国建筑年代的标尺,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丰富和补充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的链条,对研究中国早期祭祀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西戎文化考古,是在早期秦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个新的目标。其中,以马家塬战国墓地为代表。该墓地是战国晚期至秦代西戎某支首领和贵族的墓地。墓葬形制多样,以竖穴偏洞室墓为多。独特的墓葬形制、华丽的车辆、复杂的人体装饰以及蕴含多种文化因素的遗物是其主要特点。出土的车辆、金银器、贴金银铁器、玻璃和玻璃态制品种类丰富,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该遗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西戎文化的面貌,其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融合体是研究这一时期西戎文化、秦戎关系、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车舆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融汇东西文明

  见证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考古方兴未艾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风起陇西》热播带火一座城 甘肃悠久历史文化引发观众关注

下一篇:甘肃简牍之西域往事:汉简里的楼兰古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