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中华文脉   阅读:

非洲和伊朗这两种犀牛的“祖先”找到了!在中国临夏盆地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剖面及其犀牛化石的时代分布和绝对年龄。 邓涛 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人类尚未出现的千百万年前,地球上的犀牛如何“心有灵犀”地进行演化、扩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研究团队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丰富犀牛化石的最新研究,完成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最完整的晚新生代(距今2650万年-255万年)犀牛连续演化序列,其中,现生的非洲黑犀和已绝灭的伊朗犀,都在临夏盆地找到了它们起源的祖先类型化石。

邓涛研究员介绍甘肃临夏盆地犀牛化石研究最新成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邓涛研究员介绍甘肃临夏盆地犀牛化石研究最新成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这一古生物化石发现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发表,证明临夏盆地具有欧亚大陆非常连续和丰富的犀牛化石分布,不仅是研究犀牛演化重要材料,还是划分对比地层关键标志和判断气候环境背景良好指示。

  两个时代动物群犀牛占统治地位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邓涛研究员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介绍说,犀牛化石是甘肃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两个时代的动物群以犀牛占统治地位,即晚渐新世(距今2782万年-2303万年)的巨犀和晚中新世(距今1163万年-533万年)的大唇犀。

  临夏盆地的晚渐新世动物群,在12种大哺乳动物中犀超科成员占据9种,包括跑犀科、巨犀科和真犀科的属种,尤其是巨犀非常繁盛,以临夏巨犀和牙沟吐鲁番巨犀的首次出现以及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的最后出现为特点。渐新世(距今3390万年-2303万年)结束之后,跑犀和巨犀在临夏盆地都已消失,早中新世(距今2303万年-1597万年)地层中仅有真犀科的兰州巨獠犀。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伊朗犀生态复原图。 陈瑜 绘图 摄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伊朗犀生态复原图。 陈瑜 绘图 摄

  他指出,鉴于犀牛的高度多样性、广泛地理分布和快速演化,犀牛化石成为地层划分的良好生物标志,并可以进行洲际对比。临夏盆地中中新世(距今1597万年-1163万年)地层中发现马德里西班牙犀和老沟奇角犀,它们的身体结构反映其生活于森林环境之中,与欧洲同时期犀牛化石的深入对比显示其种群沿着青藏高原北侧的路线进行迁徙;与北美和欧洲晚中新世以三趾马为优势类群的情况不同,临夏盆地该时期的犀牛最为丰富。

  非洲黑犀和伊朗犀起源于中国

  邓涛表示,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群可以分为4个层位,每个层位都有不同的犀牛化石作为划分对比的标志:

  一是郭泥沟动物群中,最原始的大唇犀和体型巨大的板齿犀(包括简单副板齿犀、临夏副板齿犀、阔鼻宁夏犀),是晚中新世底界的关键标志。

  二是大深沟动物群具有非常多的化石地点,每个地点犀牛都是个体数量最丰富的类群,尤以维氏大唇犀最为典型,还有和政无鼻角犀、摩氏伊朗犀和甘肃黑犀。

  三是杨家山动物群的许多地点显示维氏大唇犀、和政无鼻角犀继续繁盛,拉氏中华板齿犀则首次出现。

  四是在临夏盆地南部的青卜山动物群中,产出无角犀亚科的安氏大唇犀和林氏山西犀,以及真犀亚科的林氏列角犀。

  邓涛强调,这当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大深沟动物群中发现的伊朗犀和甘肃黑犀,团队深入研究显示,虽然伊朗犀已经灭绝,但临夏盆地的伊朗犀生活年代为约900万年前,比古生物学界最早在伊朗发现并按惯例以属地命名的700多万年前伊朗犀要早200万年,两者起源演化关系非常清晰;甘肃黑犀则是现生非洲黑犀的祖先类群。

  临夏盆地这两种犀牛化石的发现和研究证明,伊朗犀、黑犀最早起源于中国,它们随后向西迁徙扩散到伊朗、非洲等地,伊朗犀在距今700万年左右灭绝,而黑犀则在非洲演化延续至今。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甘肃黑犀复原图。 陈瑜 绘图 摄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甘肃黑犀复原图。 陈瑜 绘图 摄

  折射青藏高原隆升巨大影响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马家窑文化“彩陶盆”回归定西故里

下一篇:【溯源甘肃】何为“五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