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新闻   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在新时代,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吸引了众多作家对其加以深情描绘。作家走进脱贫攻坚现场,准确而真实地记录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奋斗场景。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充满人性气息的细节描写中传递生活的热度,在表现农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传达了温暖而向上的情怀,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幅幅宏阔的时代画卷,实现了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因此,研究和分析新时代文学中的脱贫攻坚书写,既能在厚重而富有激情的文学图景中总结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能在美学层面揭示这类创作的艺术价值与意义。

  真实记录乡村脱贫攻坚历程

  新时代以来,作家扎根现实,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切实融入乡村脱贫攻坚过程中。他们的创作直面乡村的真实状态,在关注乡村发展中审视乡村的精神风貌,真实再现了乡村脱贫攻坚历程的酸甜苦辣。

  在蒋巍的《国家温度》、纪红建的《乡村国是》等报告文学作品中,作家立足于全国的脱贫攻坚战略,在对一个个真实细节的表现中,呈现了新时代人民齐心协力、探索乡村致富道路的昂扬姿态。而在一系列地域性的扶贫书写中,作家描写的多是各地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探索符合当地条件和特点的致富道路。滕贞甫的小说《战国红》中,柳城村依托自身特有资源引资办厂,大力发展糖蒜合作社、四色谷合作社、大扁杏种植合作社,同时开发红色旅游景区、民宿、文创产品等。乡村振兴不仅要使乡村富起来,也要使乡村美起来。贺享雍的小说“时代三部曲”(《燕燕于飞》《村暖花开》《土地之子》)中,乔燕整治村庄环境,进行垃圾分类与统一清运,动员村民栽植花草,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素质。这些作品通过一系列真实可感的细节描写,从多个方面展现了乡村振兴取得的可喜成绩,记录和呈现了新时代以来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后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彰显人民性色彩

  新时代文学中的脱贫攻坚书写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色彩,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作家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新时代以来,关注乡村脱贫致富,关注人的生活、精神、情感、心理等层面的变化,成为文坛的创作热点。作家紧扣时代脉搏,书写乡村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新人形象。其中,既有深入乡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扶贫干部,也有乡村本地的致富带头人,还有一些被帮扶的村民。作品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书写他们身上的时代特征,还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活动与价值追求。

  在扶贫干部形象塑造方面,忽培元《乡村第一书记》中的白朗、李明春《山盟》中的石承、滕贞甫《战国红》中的陈放等是典型代表。在这些小说中,扶贫干部深入贫困乡村,除了肩负脱贫任务以外,还用自己的生命温度观照乡村的人与物。他们往往结合所在地域的传统文化,引入现代理念,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致富道路。作品既描绘了他们带领村民致富的豪情,也书写了他们的困顿、焦虑与反思。白朗到江北省颍川县牛头镇上牛湾村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他用心与村民交流,在带领村民走出贫困的过程中,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密切了基层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作家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在乡村致富带头人形象塑造方面,关仁山小说《金谷银山》中的范少山、刘继明小说《人境》中的马拉等都是在城市打拼多年的青年,他们拥有城市工作经验与比较宽广的视野,并能充分利用城市资源,返乡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他们既是乡村脱贫的带头人,又率先实现了个体的发家致富。此外,这些作品还将目光投向被帮扶的贫困村民,并且没有回避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展现了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

  其次,新时代文学中的脱贫攻坚书写充满人性温度,表现出浓厚的人道情怀。作家以深厚的感情和饱满的激情,与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同呼吸、共辛苦,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书写乡村脱贫过程中的艰难、困惑和成功。沈洋的小说《易地记》等作品描写了村民之间的友爱与互帮互助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乡村社会温厚的情感交流和质朴的伦理追求。作品没有一味书写农民的艰苦生活,而是聚焦乡村脱贫的过程,在一系列充满温情的细节描写中灌注温暖的人间情怀。

  在文学书写中贯穿历史意识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从“单数”走向“复数”

下一篇:跨时空的中外出版交流合作——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