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新闻   阅读:

  科幻文学以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开启现代科幻篇章以来,已经走过200多年的历程,也日益形成了以“科学性”“认知陌生性”与“乌托邦特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态。中国科幻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几乎同步。历经晚清、民国时期的科学小说创作、新中国建立后的新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普浪潮与21世纪的科幻热潮,中国科幻逐步构建起自身的风格并树立中国科幻形象,中国科幻研究也日益频繁进入全球传播的世界文学洪流中,以崭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从近五年的研究数据来看,科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科幻研究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不断取得突破的情境下彰显了从精英到大众的全民想象狂欢。人工智能、ChatGPT、赛博格、基因编辑、元宇宙、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概念与技术成果不断在社会层面与学术研究领域碰撞出火花,涵盖学科面广,思想辩论热烈,进一步将科幻研究从大众消费视野推入严肃的学术探索中,充分彰显出科幻的洞察力、思想力与前瞻性。

  以科幻映照现实,以现实推想未来,构建创作与研究双车道的科幻现实模式

  中国科幻作家有深切的现实关怀。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人立足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开展了丰富的科技人文想象,陈楸帆、顾适等人的创作更呈现出其理论前瞻性与创作实验性,将技术纳入具象的社会现实想象,由此建构基于中国立场的技术人文世界。

  陈楸帆与李开复合著的《AI未来进行时》是前沿技术思考与文学想象的交互融合。小说开启人工智能专家与科幻作家的联合创作,用技术推想未来,探索2042年的未来世界新变化。这本书也在回答陈楸帆提出的问题,即“我们是否能创造出既呼应当下又期待未来,既真实可信又狂野深刻的科幻作品,让它担负起如此重大的期待?”小说以10个故事全面展示了21世纪的AI技术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引领我们思考智能技术可能产生的潜在危机与问题。

  与此同时,现实中的人工生命技术及其现实可能性进一步闯入人们的视野。元宇宙、ChatGPT成为这两年科技界、社会界、人文社科的讨论焦点,各大学术期刊纷纷创建体量超大的专题讨论。人们迫切需要认识与理解ChatGPT的运行原理、内在机制及其对人类影响,许多论文从语言、技术、生产、消费、法律、哲学、产业政策、文学、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密集的辨析与论述,这也进一步推动人们重新审视科幻文学对这一问题的表达,尤其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未来,人类该如何自处。当梳理并勾勒科幻在这一问题中的思考时,会发现,这场“ChatGPT热”本质上是基于科幻人工生命观念的现实回应。

  “人造人”代表了人类的古早猜想,既包含了“从哪里来”的哲学辩论,更指向“走向何方”的命运沉思。因此科幻作品很大体量都在创想新人类、后人类的世界。《弗兰肯斯坦》中疯狂科学家以人工制造的方式拼贴出一个怪物,开启了“人造人”的科幻历史。这一形象随后蔓延在世界科幻创作的每个角落,并形成了世界经典形象如威尔斯《莫罗博士的岛》中肉身拼贴的野兽、阿西莫夫《我,机器人》中的机器人,菲利普迪克《仿生人能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仿生人以及21世纪以来石黑一雄创造的机器人克拉拉与克隆人凯西。尤其是以威尔·吉布森为代表的赛博朋克作品早就想象了肉身消弭、意识永生的后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生活与发展,人工智能“冬寂”、神经漫游者以及意识上载的南方人“泡利”留给我们震撼的背影。中国当代科幻同样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意识上载与数字永生,探讨人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过,中国当代科幻作家并不将其看作是唯一途径,而愿意将其作为多元中的一种,如双翅目在《精神采样》中呈现了三种人类精神存在形态,其中既包括可以传递、传播和共享的人类精神内核,还包括人与机器共建的精神网络,更涵盖人与宇宙的共生。在这里无论是人类生命,还是人工生命,都走向一种新世界的共存与共建。

  这一人工生命观念新认知还经由科幻影视作品进一步激发人们设想未来人类形态与生活。《流浪地球2》就引发了人们对数字生命的充分想象。这既与以往的科幻影视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总动员》《黑客帝国》四部曲、《人工进化》等主题一脉相承,同时更表达了中国科幻作家的新尝试。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科幻作家正试图建构他们的新图谱。顾适在《嵌合体》中刻画了一个可以流转于人类、机器人、飞船程序且彰显其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女科学家形象,即后人类主宰者形象。双翅目的精神采样,江波的机器人系列等,都在试图糅合技术身体与人类意识,观照新科技生产下的人工生命的存活方式,由此洞察科幻未来寄予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

  以开放的学科视野与交互的学科合作致力于新技术、新人文、新世界的探索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唐诗热”

下一篇:毕飞宇新作《欢迎来到人间》出版


  相关推荐